长者专区无障碍阅读 |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他山之石

“小厕所”演绎“大民生” ——看武汉市江岸区如何奏响“厕所革命”“交响乐”

来源:湖北省住建厅       时间:2018-10-17 15:24

分享:

时隔3年记者再次踏访武汉市江岸区,放眼全区,在美丽的街景中,一座座干净又漂亮的公厕点缀城市之美,已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人们都为这里高颜值、高品质的厕所感到舒心。

厕所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厕所革命”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武汉市江岸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厕所建设的创新模式,主动融入人文关怀,走出了一条不断满足百姓民生需求、引领城市环境变革、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的新路子。

“厕所革命”触摸城市温度

“不大的厕所居然还可以这温馨!不仅有婴幼儿护理台、老年人呼叫器,还有供残疾人使用的扶手架等无障碍设施,考虑得真周到!”来武汉游玩的林女士不仅对江岸的历史风貌大加赞赏,对这里的公厕建设和管理水平也赞不绝口。

近年来,武汉市江岸区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坚持“硬件提升、管理提标、服务提档”的工作思路,按照全域发展,将“一厕一景”“一厕一长”的理念融入厕所建设管理中,使全区的公厕面貌焕然一新,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更加细致。

目前江岸区有开放使用公厕127座,另外有49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厕所对外开放,2018年至2020年,该区计划新建公厕21座,除加快新建公厕,动员辖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内部厕所之外,该区还计划在今年年内完成99座公厕提档升级改造,以实现公厕硬件提升的全覆盖。

谈起江岸区的公厕建设,区城市管理委员会设施科负责人表示:“厕所建设的确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尺,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管委因地制宜、因景互借,以‘现代简约、绿色田园、休憩驿站、历史文化’等主题为公厕新建、改建突破口,力求公厕与周边景观相互融合添彩,同时重点突出公厕内部功能完善,建设精致,以彰显人文关怀”。

江岸的公厕面积普遍不大、造价不高,但处处显现出关爱的温度。这是记者对江岸区公厕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金桥大道旁新春游园,一座以“现代简约”为主要风格建设的新公厕,让人耳目一新。在公厕建设前期,区城管委与园林部门认真谋划,从外观设计到施工装饰,多次优化方案,最终,这座占地不到百余平方米,使用斜屋顶设计及坡顶绿化的“绿色”公厕与周边园林景观形成良好融合,而其内部设施齐全,精致而不奢华。

在公厕建设中凸显历史文化是江岸区又一重要课题。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胜利街交汇处,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的复兴街公厕,地处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拆除重建后,其不仅建筑外貌与周边历史建筑风格接近,内部更显温馨淡雅。

来此游玩的刘先生一语中的:“这里的厕所真是整洁方便”。公厕内配备了残疾人呼叫器、电风扇、洗手液、烘手机、医药箱、针线包、方便凳等便民设施,男、女厕所还安装了异味控制雾化器,可减少异味,增添清香,随处可见的绿色植物点缀在公厕内外,更营造了优美舒适的如厕环境。

正在红旗家居公厕进行日常保洁的王仁香满面笑容,她从事保结工作已有年头,现在是这里的专管员。由于该地段人流量大,居民集中,是江岸区“公厕革命”的试点之一。这座公厕整体改造遵循“绿色田园”风格,室外鲜花绿叶掩映,室内窗明几净,因为墙体局部采用了落地玻璃,大厅显得格外宽敞明亮,室内不仅有电视、wifi,还有饮水机、休息椅、书刊杂志以及雨伞。如遇下雨,市民还可免费借用雨伞。这座公厕虽然占地60余平方米,但设计合理,残障人士卫生间,婴幼儿护理台等设施一应俱全。

这些独具风格的公厕建设改造只是江岸区“厕所革命”的一个缩影。江岸区城管委负责人表示,厕所虽小,但小中可以见大、小中有温情、小中有创新,今后的厕所建设改造还将融入更多的元素,从市民所需出发,做到标识醒目、整洁卫生、设备齐全,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切实提升。

细微之处感受城市情怀

作为国家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今天正以“绣花之功”打造这座城市的生活细节。

江岸区提出,要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厕所革命”要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文明,小厕所、大民生”理念,通过“厕所革命”实现“数量充足、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管理精细、人民满意”目标,不断改善城区人居环境。

如何实现目标,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厕?江岸区城管委在实践中给出答案——建前认真调研谋划,建中从细节入手,坚持“粗粮细琢”,以达到用不高的造价、不大的面积,来实现“厕无味、细无声、冬不冷、夏不热”的效果,进而切实提升公厕品质。

该区的公厕建设从最初选址到整体布局,充分吸纳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意见和建议。针对发展快的地区,江岸区城管委积极与街道办事处、园林、水务部门以及开发单位协调,兼顾待建公厕周边水、电等设施配套情况,采取融合共建方式,减少公厕建设盲点,力求公厕分布基本均匀。

在公厕设计中,则依据有限地块充分考虑人流量的大小,合理配置数量适宜的厕位,同时因地制宜,将环卫工作间、园林管理间、公园门房等相关公共设施整合融为一体,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复合利用、减少设施占道等问题。

“黑臭小””曾经是人们对公厕的第一印象,但在江岸区已难寻觅。内外兼修,江岸成功根治这一顽疾。采用玻璃钢成品化粪池,可缩短施工周期,减少现场作业污染,方便后期维护;不暴露隐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加公厕有效采光及通风面积;加粗排气、排便管道,安装抽气孔,配置智能空气净化设备;在通风条件不好的小型公厕安装植物芬香喷雾器,从源头解决了“寻臭找厕”的状况。

室内布置绿化、播放音乐,安置婴儿椅、休息椅、医药箱、洗手液、干手器、挂物钩等便民设施;提供暖手宝、wifi;给不锈钢扶手“穿上外衣”;如厕区域统一使用蓝、红门板分色提示男女厕位,防止匆忙误闯的尴尬;取消蹲台,合理适度放大厕位尺寸,增加如厕舒适度;安装残疾人标准化扶手、不锈钢门、不锈钢便池;使用高位水箱,延时水阀,提升冲水压力,以及LED照明等节水节电设施设备,不仅提升了公厕的品质,节能环保,还让公厕在有限的空间内显得更加宽敞明亮,并且降低了后期损坏程度。这些细微元素在公厕建设改造中的运用,为市民如厕提供了优越的使用体验和便捷服务,得到市民的高度认同。

精雕细琢出精品,江岸打造出的新春游园配套公厕、府河郊野公园配套公厕、江大路游园公厕、省客宿舍公厕、华源七一中学公厕等40余座造价合理、材料耐用,通风良好、光线明亮、节能环保、外观靓丽的公厕得到居民、游客的赞誉,还引来外地多个城市“厕所革命”专班人员专程到江岸区进行交流学习。

服务提升引导城市文明

“曾经此厕脏乱差,庆幸如今大变化。来者都夸管的好,视如已家功劳大。好似蜜蜂忙不停,管得蚊蝇住不下。理所应当成榜样,原创赞诗望笑纳。”是一位七十多岁老人写给江岸环卫一位厕管员的藏头诗,赞扬其是“好管理员”。

“三分建,七分管”。只有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才能真正发挥硬件应有的效能。江岸环卫集团通过统一形象、统一标准、统一服务规范,使江岸环卫在“厕所革命”中服务市民的能力得到再次提升。

将公厕年底集中清掏改为日常巡查和定期重点维护相结合,确保公厕排污畅通。对全区指厕牌缺失、破损、设置不合理问题及全区公厕编号牌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科学增加和更换编号牌及指厕牌,方便市民如厕及日常管理。大力整治残障人士卫生间、管理间杂物堆放问题,确保各类保洁工具整齐有序摆放。设置老年人拉手、坡道扶手、防滑垫、残疾间呼铃以及各类警示标识。每天派专人对公厕进行巡回保洁,并及时记录保洁工作情况,并在公厕内统一悬挂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及服务电话,便于接受群众监督,这一系列的变化有效提升了全区公厕整体感观。

与此同时,为细化管理和服务,确保公厕时刻清新整洁,江岸区为公厕配备了专职保洁员,对公厕进行全天候保洁,并按照“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服务优质化”的方针,大力推行礼貌服务“三公开”,服务态度显“四心”(热心、细心、耐心、虚心),细节服务“四个一”(搀一把、问一声、望一下、送一程)的“三、四、四”的服务模式。

为适应这一新的管理服务模式,江岸区环卫集团对公厕保洁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全面培训,并积极推进星级厕管员的评比工作,最大限度的调动和激发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在该区每月组织厕管员开展集中轮训中,“对图说话”和现场“找茬”成为大家的常规课程,而由优秀厕管员对照新修订的《公厕质量管理考核标准》介绍日常工作执行情况和交流工作中好的方式方法,则进一步提高了公厕管理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了全区公厕整体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的提升。

在全区公厕设置扫码标识,开通微信公众号,展现全区“公厕革命”成果,集成附近公厕查找功能,方便市民如厕,同时开设失物招领、志愿服务、免费清掏以及市民互动等栏目,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了江岸环卫为民服务项目及质量。

“行百里者半九十”,武汉市江岸区通过“厕所革命”,在完善公共空间功能的同时,突出服务细节和人文关怀,提升服务水平,即满足了人们个性化需求,又使全区整体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质的提升,助推了城市文明建设,让公厕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文明符号。努力建设“生态之厕、人文之厕、功能之厕、科技之厕“,将是这场“厕所革命”的美好愿景。“厕所革命”,江岸区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