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武汉盘龙城的黄真,在春日里的周末,和朋友带着孩子,前往英山踏青。途径山城毕昇广场和迎宾大道,只见园内杨柳依依,城河碧水盈盈,房屋青砖黛瓦。若不是山城云雾深处高耸入云的山端,让人很难想象,这不是江南,而是大别山腹地的一座小山城。伴随着“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等旅游品牌的创建,该县在全力打造清新整洁靓丽的城乡环境的同时,尤其注重山城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对街巷和历史遗留“顽疾”的整治,既坚持“下狠手”整治,大刀阔斧去旧见新,更注重共建共享,优化城市软环境,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得到双提升。
坚持建管结合 老城区旧貌换新颜
“我们的家乡原来这么漂亮,简直像是一幅画卷。”透过VR实景图,俯瞰英山县城,让祖辈都居住在城关的居民袁泉连连称好。从私搭乱建、垃圾围城、脏乱无序,到整洁美观、庭院人家、山水相依,城区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一分建,三分管”,老城是英山老城关生活的缩影,山城的建设整治充分依靠固有的历史风貌,保留古风民俗、市井人情。这些年,英山县城在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的同时,对城市整治的力度更是空前,以“啃下硬骨头”的决心,克服了一个个历史遗留问题,下狠手开展城中河改造,旅游公厕建设,黑臭水体整治,破旧游园翻新、整治露天夜宵摊点等工作,在保持山城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翻新修复和精细化的管理,在充分保留居民惯有生活习惯和老城旧貌的同时,让老旧城区焕发出新的魅力。
提倡全员参与 宜居环境共建共享
城市的主体是市民,当好城市的“管家婆”不仅仅是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的事,市民的广泛参与和整体素质提升,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性因素。
该县在城市管理工作上狠抓“人治”这个关键因素,依托文明县城和卫生城创建,坚持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统筹总调度,实行各责任区城区全面推动、各成员单位、市民全面参与的模式,常态化开展每周二志愿者、周五大扫除等活动,发动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和社区居民深入到街道、社区“包路段,进网格”,广泛开展打扫街道庭院、整治背街小巷、清垃圾、清占道、清沟渠、清“牛皮癣”,不让一片垃圾落地,不让一个路段的环境卫生管理出现空挡,并经常性的开展评比排名。同时,充分依托数字化城管建设,对城区主要路段和背街小巷实行天网监控,发现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在新闻媒体进行曝光“亮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那个责任区都不愿意排名靠后,那个院落都不愿上电视被通报,哪个市民都不愿为城市发展拖后腿的良好态势。
巧用疏堵结合 软环境提升城市温度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停放供需矛盾突出,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这也成为当前城市空间吸纳功能得不到合理利用的一大障碍,有限的停车位和城市公共空间被挤压不仅让车主苦不堪言也让市民叫苦不迭。如何疏解老城拥堵,释放可用空间,优化城市空间这一软环境,该县城市管理部门坚持从长远着眼,寻求治理城区拥堵的最佳方案。一是坚持从街巷入手,增设可用停车位,整治私自占用停车区域的经营行为。二是在重大节假日期间,由政府出面协调沿街单位开放单位庭院,为进城车辆和游客停车提供便利。三是设置便民疏导点,将主要路段的流动摊贩集中到统一设置的疏导点规范经营,腾退空间的同时,还为流动摊贩“安家”谋生,收获一举两得的成效。
城市环境是山城形象一道风景线,提升城市环境不再是单一的建设和整治,而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立体化生态重塑。因此,精细化的市容环境治理,不仅能赋予城市光鲜亮丽的“面子”,更给予居民舒适整洁的“里子”,在助力县域经济的同时,更能让市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