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无障碍阅读 |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他山之石

武汉:强化七项机制系统 打造城市综合管理十大标准

来源: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时间:2021-03-02 18:19

分享:

武汉市围绕“五个中心”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手段、模式,强化问题发现、指挥调度、快速处置、运行监管、考核奖惩、通报问责、公众参与“七项机制”,用三年时间打造武汉城市综合管理“十大标准”,全面巩固和提升城市环境、市容秩序、设施运行管理水平。

一是打造精致环卫“武汉标准”。对标一流城市提升环卫作业标准,优化作业方式,实施深度保洁,主干道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8%以上;推进环卫设施达标行动,深化桶车站场专项整治;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市场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大铁路沿线、窗口地区、插花地带等薄弱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市容环境整体质量。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落实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推进建筑弃土、弃料、装修垃圾全周期管理模式,加强建筑弃土运输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渣土车覆盖、清洗措施,完善建筑弃土消纳场保洁措施,实现全时全域路见本色、街净巷洁。巩固“厕所革命”成果,新改扩建公厕200个,提升公厕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

二是构建垃圾分类“武汉模式”。实施《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完善分类标准和配套政策。按照分得清、收得齐、运得快、处理好的要求,探索“定时定点+桶边督导”模式,建立“不分类不收运”倒逼机制,杜绝混装混运;推行“分类计价、计量收费”制度,推进厨余垃圾就近就地生化处理,深化“两网融合”,实现源头减量;坚持补短板、提能力,2023年完成14处已规划的生活垃圾处理新(改、扩)建项目建设,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构建超大城市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提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宣传引导,开展“五进”活动,推动群众习惯养成,形成垃圾分类“武汉模式”。

三是形成立面景观“武汉示范”。定期清洗粉饰维修房屋立面,确保干净整洁、建筑呈现本色;大力整治乱搭乱盖、乱牵乱挂、乱贴乱画、临街晾晒等,净化城市空间,清除视觉污染;严格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和指引,强化设计感、协调性,提高广告招牌品质,整治违规广告招牌,展示“最美天际线”;按照一流标准规划设计,完善两江四岸夜景层次,实现灯明景靓,持续擦亮长江灯光秀品牌;围绕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活动,在重点路段、商圈和景区张挂国旗、灯笼等装饰物,刊播户外公益广告,营造祥和、喜庆节日氛围。

四是打造精致园林“武汉样板”。聚焦城市绿环、绿网、绿廊、绿道等打造一批绿化精品工程,从源头提高城市绿化品质;对标省绿化养护定额,加大绿化日常养护投入,开展精细绿化养护,打造绿化养护武汉样板,提升全域绿化养护质量。

五是提升交通及市容秩序管理水平。加快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优化交通组织,加强重要路段、主要堵点交通疏导。综合整治车辆违章占道、违禁行驶等“顽症”,对机动车闯红灯、违停等违法行为严管重罚。提倡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居民小区开放停车泊位,实行有偿错时共享,缓解停车难问题。坚持主次干道严禁、背街小巷严控、特色街区规范有序,对流动推贩、出店经营等严格执法。科学合理控制共享单车总量,实行共享单车划线停放、超量转移,确保停放规范有序。开展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作业车及社会车辆车容车貌整治,确保车体干净整洁,车厢内整洁无异味。

六是加强建设工地规范管理。落实“道路全硬化、车辆全冲洗、裸土全覆盖”文明施工要求,加强工地及周边清洗保洁,全面整治、美化工地围档,坚持工地文明施工管理“红黑榜”公示。加强施工噪声执法管控,督促施工企业落实降噪措施,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对市民生活影响;对严重违法施工、市民反映强烈的工地依法从严处罚。

七是整治规范城市道路设施。加强新改扩建道路全要素规划建设,实施箱柜集并、杆牌合一、管线入地;强化新改扩建道路附属设施的建设质量管控,推广使用新型井盖,从源头上消除道路井盖破损、沉降、异响问题;全面排查既有道路上的废弃箱柜、杆牌、管线,应拆尽拆、应减尽减,梳理规整100个重点路口无序杆线,美化提升200条主次干道光电箱柜;落实道路定期维护机制,提升破损道路及时修复率;强化城市桥梁定期维护,落实检测评估全覆盖,涂装美化40余座重点桥梁,确保路平桥安、井然有序。

八是深化违法建设整治。围绕减存量、控增量,创新控违机制,建立违法建设快查快处机制,利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精准高效锁定违法建设。优化查处违法建设智能监管平台,实现违建查处全过程闭环管理。以街道为单位、社区为单元,严格落实区域“四定”(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定标准)管理,消除违法建设管控盲区。持续推进拆违攻坚行动,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房屋屋面维修,推行楼顶“平改坡”,从源头上解决楼顶违建问题。

九是消除城市管理安全隐患。坚持生命至上理念,按照“三个必须”要求,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各区属地管理责任、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利用精细化管理手段,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遏制建设工程、交通管理、桥梁燃气等领域安全事故,提高城市管理领域风险防控、隐患治理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十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扬“店小二”精神,坚持“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精准快速解决企业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落实精细化管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环境,提升城市软实力。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推行集约式、非现场执法方式,审慎包容执法。深化“四办”改革,推行网上申请、预约办理、告知承诺、容缺后补等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供气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