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他山之石

秭归:农村生活垃圾“分”出来的绿色屈乡

来源: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时间:2022-01-19 11:06

分享:

秭归县是屈原的故乡,典型的山区县。近年来,秭归县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根据地形和生产生活特点,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探索出“三山三料”模式,建立了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组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因地制宜,就地减量,分类治理科学化。为破解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难题,实现垃圾就地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秭归结合农村高山、半高山、低山不同生产生活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三山三料”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即低山“公益创投积分制”模式(通过公益创投的模式,将村民志愿行为用积分进行量化,鼓励村民开展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逐步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自己的事自己办、大家的事商量办、别人的事情帮着办”)、半高山“二次四分法”模式(农户将生活垃圾分成可烂垃圾和不可烂垃圾两类,由保洁员定时收集,再对不可烂垃圾进行细分,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可烂垃圾就近就地生态化处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分类收集另类处理)、高山“三料利用”模式(经过分类的垃圾分别用作家畜家禽饲料、生活燃料、生产肥料)。通过不断探索、广泛宣传和村民自治管理,村内的公共垃圾桶越来越少,村民自发分类、自己处理,自愿将可回收垃圾变卖给村内定点收购站,将自己不能处理的其他垃圾利用废弃编织袋存放,定时交乡镇(或行政村)委托的环卫公司集中收集、清运至镇垃圾中转站,再由县级环卫公司从中转站转运至华新水泥公司进行破碎、分拣,实现水泥窑协同处理。

完善设施,全链管理,分类处理无害化。为实现垃圾分类后全链条管理、无害化处理,一是基础设施先行,让垃圾消纳有“地”。各村配齐其他垃圾桶、易腐垃圾沤肥桶(坑)、建立可回收站和有害垃圾暂存点,使垃圾能“安家”。投资5000万元建设11座乡镇垃圾中转站,投资3000万元建设县级垃圾分类综合利用可回收中心等,使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等有“归宿”。在秭归县辖区内所有的农资经营店设置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桶,由供货厂家回收农资购买者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每公斤2元),并加大执法力度,对没按要求进行农药包装废弃物收回的厂家停止供货或取消农药经营资格。运用PPP模式吸纳社会投资,华新水泥厂在郭家坝镇投资5500万元建立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使其他垃圾有“去处”。二是专业指导分类,让垃圾存放有“技”。为培养村民垃圾分类习惯,在村内开展专题培训会、村落夜话、编写脍炙人口的垃圾分类歌、发放宣传单等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郭家坝村编写的“门前三包责任制,庭院清扫要及时;污水排放进管网,垃圾袋装投箱里;全民参与美乡村,自觉缴费不延迟”七字诀在村民中间广为传诵。落实村级保洁员和万名干部进农家,提高农户垃圾分类理念和技能。三是试点示范带动,让垃圾存放有“毅”。干部党员带头,群众齐参与,为打赢垃圾分类持久战奠定坚实基础,屈原镇北峰村是秭归县典型的高山村,为降低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成本,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研究,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商定村民公约,通过“一个党员带五户”督促周围农户落实垃圾分类。

奖惩并举,监管并用,治理机制长效化。为实现垃圾分类取得长效,秭归县建立资金保障、奖励惩罚、评议考核等多种机制加以保障。一是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按村平1万元、人平5元的标准,安排农村垃圾治理奖补;开展“清洁家园·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预算奖补资金70万元;对11个乡镇垃圾中转站运行管理及垃圾无害化处置补助经费共计1000万元;通过环卫协会户平60元每年向村民收取垃圾清运费。二是奖励惩罚机制。村落通过“红黑榜”公示制度,推广好的典型,曝光工作后进的村民和村落,并借助积分兑换激励村民开展垃圾分类,以此提高了农户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三是评议考核机制。为层层压实责任,委托第三方采取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镇农村垃圾综合治理工作推进、治理成效、群众满意度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季度考评和年终综合考评,乡镇对村实行月度考评和年度综合考评。

理念入心,共治共享,农村发展可持续化。一是通过探索“三山三料”模式,农户分类意识逐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利用率不断提高,收获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强化了群众绿色环保和生态振兴理念。二是通过优化垃圾处理链,保障了环保可持续发展,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实现三产良性互动,着力打造美丽乡村。三是通过建立“人人有责任,户户有任务”行动模式,村民将房前屋后扫干净、收通和、码整齐,着力打造幸福村落,农村居民收获了幸福感、喜悦感,主动融入乡村振兴。(邓习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