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城市管理将进一步强化“全周期管理”和“城市细管、城市智管、城市众管”理念,着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社会化上下功夫,推进城市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奋力续写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是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坚持以“一江三湖三山(脉)”等骨架为支撑体系,突出公园主题与特色,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郊野公园、山地公园、城市公园、绿道公园四级公园体系,新建成城市公园100个以上,实现中心城区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新建一批沿江、环湖亲水绿道、廊道,推动城市慢行系统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园城市。
二是补齐行业设施短板。实施城市排江能力倍增,解决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等问题;对城区11条主要排洪渠道进行加固维修,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果,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布局,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针对垃圾分类末端处理基础设施不足的实际,统筹完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五方面垃圾处理设施,确保各环节衔接匹配,发挥好整体效应。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围绕解决“行路难、行车难、停车难”问题,加快完善城市断头路和城区次干路、微循环路及背街小巷道路设施。
三是深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标准体系,打造最干净城市,持续推进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违法建筑、占道经营、“牛皮癣”、户外广告秩序治理。持续推进美丽街区、家园建设,实现国家卫生城市成果不断巩固。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树立政府主导、社会协作、民众参与的多主体治理思维,推动城市治理资源下沉社区,鼓励、引导多主体全方位参与城市治理,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格局。
四是打造“15分钟生活圈”。根据未来城市人口与服务发展需求,科学规划生活层级体系,构建以15分钟步行为主导以公共交通、自行车绿道交通为充的便民生活圈。突出服务、应急、活动、便民四大功能,合理制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加快建设完善新城区、老城区、工业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五是加快智慧城管建设和应用。加快对数字城管提档升级,开展数据深度运用,加速城市管理智能化进程,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加强“云、数、网、端、安”等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大数据治理技术,建立健全城市信息的数字化界面平台,全面建成市、县、乡(镇)三级数字城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