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随后,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其他部委也相继制订了实施方案或实施细则。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以下简称“两新”行动),是党中央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国家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综合举措,也应该是国有企业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要充分认识到“两新”行动对国有企业的深刻影响
“两新”行动,从刺激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切入,落脚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上,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促转型,既利企业又惠民生,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对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产生全面和深刻的影响。
从长远讲,“两新”行动将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更新、产能优化、结构调整,加快升级步伐,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当前角度讲,“两新”行动将推动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能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能耗最小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两新”行动是企业实施技术升级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应抓住此次大规模设备更新带来的难得机遇,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全面更新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实现生产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幅降低人工成本、能耗费用、安全投入,助力企业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两新”行动是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动力之源。适应设备能效新要求和相关政策约束,国有企业应进一步淘汰污染型、高耗能的旧设备,引进绿色化、集约化的新型设备,有效收集存放处理废气、废水、废渣、危废等废污染物,根除环保风险,降低单位能耗,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和能耗成本。
“两新”行动是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有力抓手。随着后续政策逐步落地,“两新”行动将直接拉动市场需求,国有企业应乘先进机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数据中心、服务器、充电桩、通信基站等制造厂家参与并引领本轮市场竞争之机,适时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迭代升级。
“两新”行动是企业创新生产方式的催化剂。国有企业应围绕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协同建设设备集成、零部件加工、设备翻新、安装维修、废旧物资回收等上下游行业,实现链条化、集成化、规模化发展。
总之,“两新”行动必将激活市场需求,以需求带动投资、带动竞争、带动变革,最终实现转型升级以及企业的优胜劣汰。
落实“两新”行动,国企要做好全面调整的准备
“两新”行动,必将带来企业外部环境、内部结构、运行机制的全面调整。从外部环境看,标准提升将带来生产要求、产品要求、市场竞争的提档升级。从内部运行看,设备更新需要机构设置、人机系统、生产控制、管理机制甚至绩效考核等等,都要适时改变。落实“两新”行动,需要企业全面调整,所以,企业必须要有相应的准备。
做好思想准备。企业要认识到,“两新”行动实际上是市场的又一次大洗牌,是企业转型升级、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催化剂”,机遇和挑战并存,商机和风险齐至。所以,企业要对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形势以及自身优劣要有清醒的认识,准确把握当前重要的发展机遇,学习透、理解透、运用透相关的政策、标准、要求,审慎进行发展战略制定和项目规划决策。
做好机制准备。管理机制是企业生产的规程,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从根本上是要更新、改变现有的生产规程,也就是要更新改善现有的某些管理机制。所以,落实“两新”行动,仅从人机系统来说,企业就要完善如下机制:现有设备检测淘汰机制、新设备评估采购机制、设备运行操控机制、设备保养维护机制、软硬件配备升级机制、故障处理应急机制、关键零配件储存替换机制等等。总之,企业要具备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意识,管理核心从对人员行为的管理转向对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及人机系统适配性的管理,摒弃粗放的设备管理方式,对设备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各环节都要规范流程,形成机制,以机制操控生产。
做好人才准备。“两新”行动的方向是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其中数字化生产模组、智能化人机交互设备及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和推广是重点。与传统机械设备相比,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本身的信息化、程序化、电器化水平较高,作业指令编程、远程操控、维护保养更加依赖于后台程序,工作技术水平更高、更复杂且具有专业性,需要构建设备运行管理团队、日常维护保养团队、故障处理应急团队。这都是新型企业的核心技术骨干,也是市场上争抢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没有这些人才储备,“两新”行动的落实将缺乏技术支撑。
此外还需要有充裕资金和应用场景建设的保障等等。
落实“两新”行动,国有企业要真动作见实效
落实“两新”行动,决不是简单的用新设备替换旧设备,它还涉及到企业资源重新配置、岗位变动、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调整以及富余人员安置等诸多内容,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企业进行长期技术积累、工艺完善、管理优化作为支撑,是一个从点滴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中障碍不少、负担不轻、近期效益难料,所以,真正落实“两新”行动,国有企业要主动作为、真动作见实效。
要敢为人先,抢占先机。充分利用此轮政策红利,解放思想,敢闯快上,积极主动与政策、决策部门沟通对接,畅通政策落地渠道。强化先进设备、管理工具的学习培训和技能提升,应对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分析市场风口和热点行业,寻找可行性项目,做好项目规划、项目论证和实施预案。建立企业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干部职工敢创业、敢做事、敢担责的工作热情,营造良好的技改氛围。摈弃观望犹豫心理和虚张声势、久拖不决。
要预判风险,坚决实施。认真研究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把准政策方向、支持范围及支持条件,规避政策风险。梳理企业现有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预判“两新”行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分级风控预案。开展前期市场调研,剖析行业状况,从产品、价格、增量、供应链配套、物流运输等方面进行评估。在排除项目风险或把风险降到最低的前提下,大胆决策、坚决实施,避免错失良机。
要把握标准,审慎选择。吃透国家新标准和国际标准,全面改造“人、机、料、法、环”生产五大要素。依照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在现有预算范围内,选择合适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生产厂家、备件厂家以及品牌产品。建立关键元器件备件安全储备库存,控制备件采购成本,避免设备闲置或低效运行。
要专班负责,统筹推进。推进项目确立后,企业要及时成立项目专班,统筹推进“两新”行动落实,建立各分子公司和集团各部室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督促指导各项工作落实,确保一体行动,避免各行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