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宜昌市城管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不断加大城市公厕建改力度,大力提升管护水平,通过增数量、提品质、强管理、促开放等措施,努力解决群众“如厕”难问题,不断提升“如厕”舒适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8-2020年,城区计划建改城市公厕123座(其中新建74座、改建49座),截至2020年10月累计完成132座(其中新建79座、改建53座),完成率为107%,已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各县市县城建成区计划建改公厕143座(其中新建81、改建62),截至2020年10月累计完成143座(其中新建81座,改建62座),完成率100%。
加快建改,增量提质
加大投入,加速提增数量。一是高强度投入保障。三年来城区公厕建改共投入4833.95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1111.8万元,对各区建改公厕按照10万元/座进行奖补。城区环卫公厕已从2017年底143座增加到200座,中心城区基本形成“15分钟如厕圈”。二是多方式建设落地。因地制宜采取独立式、装配式、附属式等方式进行建设。西陵区在汉宜路、胜利三路设置装配式公厕,改善了人口密集区如厕难题;点军区在新一中建设独立式一类公厕、伍家岗区在白洋路等新开发地段提前布局公厕建设,弥补了新开发区域公厕空白。
多方协作,化解选址难题。一是抓公建设施配套。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管部门与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停车场建设单位等积极沟通、争取支持,在生活垃圾转运站、停车场等设施建设时配建公厕,相继配套新建公厕12座。二是抓单位厕所开放。通过调查摸底,积极与沿街单位沟通协调,建立开放台账,由城管部门安装开放标识牌,不定期进行指导。城区社会单位开放内部厕所122座,极大弥补了环卫公厕的不足。
标准引领,不断提升品质。一开展培训,提升能力。邀请省厅专家对公厕新版国家设计标准、环卫设施设置标准、湖北省厕所革命城镇公共厕所建设技术导则等进行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确保公厕建改标准不走样、质量全达标。二是提档升级,完善设施。设置第三卫生间,配齐无障碍设施,满足群众不同需求。第三卫生间公厕达69座,占比33.5%。伍家岗区天然塔公厕、东站公厕、猇亭区临江大道等公厕建改高于一类公厕标准,提升了城市品质,改变市民对公厕脏、臭的固有印象,市民“如厕”舒适度得到大幅提升。夷陵区、高新区、猇亭区、点军区均结束了辖区无一类公厕的历史。
共建共享,精细管理
实施规范管理。一是推行“一人一厕”管理。“一人一厕”公厕管理数量占比75%,重点地段公厕全部实现“一人一厕”管理。二是推行“一厕一卡”管理。推广实施“清扫保洁打卡、质检考核公示”制度,将“一厕一卡”管理纳入城区各区城市管理考核范围,促进公厕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开展“闻臭行动”。向社会招募20名公厕义务“闻臭员”,联合三峡电视台、宜昌日报、三峡晚报等市级媒体,开展“闻臭行动”找茬,公布“红黑榜”,主动曝光问题,直面市民监督,听取市民建议,逐步形成公厕“共管、共治、共享”新局面。结合新冠疫情防控要求,环卫部门每天开展消毒杀菌,持续强化卫生,确保市民如厕健康。
彰显厕所文化。倾听人大代表建议,将对联文化融入公厕管理工作,提升公厕形象。邀请本土文化名人撰写“厕赞”诗和“香花吻绿草,矮凳坐高人”回文联,分别刻印在沿江大道中水门和一马路公厕。通过这种独特方式来宣传城市文化,提高城市文明水准和城市美誉度。
“小厕所大民生”。全市城管部门认真践行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用伟大的心态做小事,在城市公厕建设管理工作中时刻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实现城管让人民更满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